
許多香港人以為儲夠資金即可上車買樓,殊不知簽下臨時買賣合約後才發現,原來還有那麽多事項需要注意,而且費用還遠遠超過自己的預算。的確,在香港買樓並非一件輕松的事,特別是對普通打工仔來講。不是只有儲夠首期就什麽都不用去想,後續還有許多事情在等著你。想要了解港人首置上車盤需要留意什麽?千萬不要錯過這篇文!
文章概要
首置上車盤應該注意什麽
在入市之前,港人應該有什麽特別事項是需要留意的,請看以下分析:
1. 政府有什麽特別計劃
身為香港人,首置上車盤之前當然應該要注意,政府是否有發布什麽關於對市民有利的樓市措施。就好像 2020年時,政府《施政報告》所宣布的港人首次置業計劃,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協助一些買不起私人樓宇住宅,但是卻又無法符合居屋的市民。為了讓小市民有機會擁有第一個物業,上車盤折扣相當吸引。
這個港人首置盤計劃,受惠者必須符合以下資格:
- 年滿 18 歲
- 香港永久居民,必須在香港居住滿 7 年
- 未曾在香港擁有任何物業
- 入息必須介於居屋白表申請者的入息,及資產限額至該限額加三成
2. 買樓資金
上車前必須存夠一筆資金,以應付多項費用,包括:首期、印花稅、律師費、地產代理佣金、家中裝潢費、家私和電器、管理費等。此外,需要支付多少首期,將取決於買家可以獲得多少成數按揭。按揭成數會因為很多情況而影響,例如:樓價、樓齡、物業用途、入息來源、按揭申請人的財務狀況等。因此,預算更松動的資金額會比較理想,建議至少要有樓價 3成。
3. 供款能力
成為物業持有人後,每個月都必須供款,因此一定要計算好是否有足夠的供款能力。在申請按揭時,申請人必須要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,以讓銀行衡量你的供款能力是否符合標準。業主可以把單位的租金收入也計算進入息內,以更容易通過壓測,但是若是出租單位,是無法獲得高成數按揭的。銀行也會將租金打 7折才計算為入息,對於還未有租客的單位,則會打 6折。注意,金管局已在 2024年2月28日暫停壓測要求。
4. 要買一手或是二手樓
一手樓及二手樓都各有所好,要入手哪一類型,全看個人需求而定。一手樓在承造按揭上有一定的優勢,比較少出現銀行估價上的問題,而且發展商為了要提高業績,通常也會推出促銷樓盤。當然,一手樓無需面對維修的問題,因為是新樓盤,只需簡單打理就可以入住,不必花上一筆維修費用。
但是,二手樓亦有其好處。樓齡比較高的單位,管理費一般上都較為便宜,樓價亦是如此。當然,除了樓價比新盤低,買家還可以有議價的機會,不像一手樓,只有發展商開價而無法議價。另外,由於近幾年很多好地點都比往年少,新樓盤可能處在偏遠地區,所以買二手樓在地點便利上占了上風。
5. 地點是否理想
首置上車盤,找個理想的地點也是非常緊要的。家中有小朋友的,應該選擇方便上班或上學的地點。接近地鐵站也是值得上車的地點,許多樓齡較高的單位,就位於市中心或商店樓上,下樓購物確實方便許多。
6. 樓宇的設施
除了周邊地點,上車港人首置盤前,還要考慮到該單位大廈的設施是否齊全,又或者這些設施是否你所需要的。新樓盤大致上都會有齊備的設施,例如:會所、健身房、兒童玩樂場所、智能卡等。樓盤配套越齊全,當然管理費與樓價都會隨之提高。
7. 什麽時候可以入住
什麽時候能夠開始入住非常重要,特別是對於一些買樓用作為自住用途的人士。因為趕著入住或要配合目前住所的合約退租日期,因此能夠越快入住當然越好。除非買樓是多余的資產,或為了出租用途,那麽就另當別論。
上車前所需要預算的費用支出
港人首置上車盤,有什麽支出費用需要準備妥當?
1. 首期
上文提到,首期會受到按揭成數的影響,而按揭成數,卻會因為樓價、樓齡、入息、買樓用途而變動。假設首置者獲批 8成按揭,那麽就必須支付樓價 2成首期。
2. 按揭保險
超過 7成的按揭成數,根據金管局規定,是需要購買按揭保險的。但是保費多少,則會根據按揭成數、貸款年期等而調整。按揭成數和供款年期越高,安保費用也會隨之提高。
3. 律師費
買樓因為需要涉及到許多繁雜文件,一般買家不會懂得如何處理,而且也相當耗時。因此,雇請律師會更省事省時。律師費用並不固定,大約介於 $1 萬以內。雖然需要支付一筆費用,但是所有文件如:買賣合約、查閱樓契、按揭契、印花稅等,律師都會代為辦理,減少出錯率。
4. 印花稅
買賣樓宇需要繳付印花稅,不同樓價稅率亦會不一樣。以首置者來說,只需要繳付$100 印花稅•$3000-$3525萬的物業,則需繳付$100+超出$3000萬款額的10%。
5. 地產經紀佣金
通過地產經紀來尋找單位,就必須繳付地產經紀佣金,村屋的佣金費用通常為物業成交價的2%。
總結
今天的上車攻略,是許多港人首置盤的必要知識。入手一個物業之前,一定要清楚有什麽需要留意,才可以讓自己獲得最圓滿的結果。買樓絕對不可以輕率,不要以為只要存夠錢給首期就可以,其實還有許多費用需要繳付。而且,找到適合的單位,並不是那麽簡單的。只有懂得多方面收集資料,同時衡量好支出與入息,才不會處處碰釘子。